【新SAT】长对比阅读的“求同题”

发布时间:2015-06-24

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俯瞰长对比阅读的“求同题”

                                     ——新SAT的恋旧情结

 

所谓批判性阅读——“Critical Thinking”,即通过一种相对、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方法,而长对比阅读中的求同题(The authors of both passages agree that…)则是这种辩证思维的最佳体现。简而言之,对比阅读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互补型,即两篇文章的观点并非针锋相对,而是互相补充,加以递进;另外一种便是针尖对麦芒型,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有趣的是,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即使自身观点与对方观点毫无相交之处,在陈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往往会简短总结对方观点中的合理之处,体现在英文中大致是yes, I admit that is not completely off mark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承认对方观点合理之处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言语上的礼节,另外还体现了辩论和反驳的策略:这样做能够给人一种说话人相对理性,不偏激的印象,这种良好的印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接受说话人的观点,这和中国人以退为进的策略如出一辙。在承认完对方的观点之后,说话人才会用but/yet I still think等句式的言辞抛砖引玉地投射出自己的观点。在熟悉了这种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之后,同学们在面对这种针锋相对式对比文章的求同题的时候,不妨去找上述句式的句子,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令人喜悦的是,在College Board最近发布的四套新SAT样题中,第二套的长对比再次以此种方式设置了求同题,其中第二篇阅读中有一句是这样的,Yes,…But…看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感到欢呼雀跃,这是因为第二篇文章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之前又礼节性地承认了对方观点的合理之处,那么Yes之后的内容便应该是解开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的金钥匙,钥匙拿走,不用谢我,只是,取不到宝藏别回来见我。

 

除去做题的角度,这种求同题的正确把握对于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寻索也是至为关键的。比如,OG中有一篇关于Melville所写的Moby Dick(大白鲸)的长对比阅读,两篇的共同点 (common ground) 都是认为Melville在写作此小说时,将小说的捕鲸情节和关于白鲸生活习性之类的百科全书式的说明混杂在了一起(combine fic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Elements),当然括号里的句子也是此篇文章求同题的正确答案,但是从这一相同的出发点,两篇文章却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论点,第一篇文章认为这种杂糅的写作风格既削弱了小说的紧凑情节,又缺乏百科全书的精确和详尽,到最后变成了一本不伦不类的四不像;第二篇文章则认为,这种描写白鲸的生活环境和习性之类的看似离题的段落,其实是为了给一个无声,缺乏自我表达能力的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白鲸,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和人物感,就像狄更斯极尽所能描写伦敦的环境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其小说中的人物,因此它非但不会削弱小说的情节,还会对情节的升华和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起跑线相同,目的地却相隔千里,这便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强大之处,也是SAT对于每位考生的思维能力的最高要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思维方式一旦把握,解题诸事便不攻自破,祝君好运,不服来战!

 

请持续关注我们,有更多新SAT的考点分析与您分享。。。

 

博美原创 转载必究

此文by 博美教学部-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