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申请密笈? -----简谈美国加拿大大学申请文书

发布时间:2015-10-08

前言:申请季节跟随着12年级的脚步到来。这个秋而冬的季节,很多压力加深了阵阵寒意。毕竟大家有12年级的成绩需要拉分,还有SAT,托福雅思等各种考试需要应付。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让大家知道大方向如何把握。

 

在我做的多年的案例中,我没有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性的东西。我唯一可以说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案。我有一些感想,不妨与大家分享。

 

申请秘籍之一,在于一个“诚”字,在于这个文书顾问,与学生的心心相印。

什么事情都可以走量,可以扩大再生产,可以降低成本,可以利润最大化。但是教育不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教育改革左改右改,却始终让人觉得不痛不痒,不着实处。为什么?你能面对家长送红包的时候,说“来日方长”的老师,让他真正有心去教化你的孩子吗?那些没有编制的临时老师,自己在为明天的饭碗而担忧,能对你的孩子推心置腹,循循善诱?难道一个PPT真的就比黑板更有利于灌输知识?未必吧!孔老夫子在教化学生的时候,如果老想着他的职称评定奖金数量旅游地点,估计也不会流芳百世。(当然,他老先生还是要一些咸肉来作为学费的,这个不能免俗,毕竟他也要吃喝拉撒。)

 

社会文化都是在求利的时代,怎么去安静写一篇文章?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可是我们要的东西,就是一个打动人的文章。

 

想一想《黄土地》,再想一想《黄金甲》。我们为什么会为前者心动,而为后者心痛呢?因为前者我们能感觉到创作者在为这片黄土地而嘶喊,而后者,我们只记得那个周董太子,李曼宫女了。

 

同样的道理,凡是这些文艺的东西,但凡有个“名利”字在心,就难得清新了。为什么往往是续集都“狗尾续貂”,就是因为,一旦成名,就为名所累。难得再有当初安静的心情,去捕捉细微的东西。

 

博美前程,其实更应该“虔诚”,我们要对所有投奔我们而来的孩子,有一颗善意包容的心。不管他们如何自己说自己毫无特点,毫无长处,我们都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共鸣。一起去发掘一个个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这样的文案,如何不赢!

 

申请秘籍之二,在于一个“新”字。

在讨论自己人生故事的时候,学生往往特别纠结,特别谦虚。“老师老师,我真的没有什么好说的!”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申请老师有一种同理心。对啊,大家都在做model UN, 大家都在麦当劳打工,大家都在童子军里野营,大家都去了非洲盖房子。大家都。。。。

换到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囊中羞涩。就如同去相亲,确实开车去了,但是是两个轮子的。即便是四个轮子的,也就是一个夏利车。怎么显摆?

 

我的回答是:左比比,右比比,还是会有新意的。多反思,多回顾,多泡澡的时候动动脑,会有惊喜收获。心烦气躁怎么能发掘自己的美与独特呢?

 

每年我往往会与学生一起,深度解剖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在这个会面过程中,我会邀请家长一同了解孩子到底是怎样长成的。

 

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怎么会有一样的人呢?就算都是国民老公,宁泽涛和王思聪也是完全不同的款。就算是我对于杨幂和angelababy脸盲,我也知道杨幂是童星长大,而angelababy大年三十和她老公不上春晚而选择在电视春晚前包饺子啊!这些细微的小故事,就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关键细节。

 

同样是十二年级的学霸,有单纯天真的学霸,也有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学霸。我们为什么给自己笼统就放一个宽泛的标签里去呢?我自己在回顾多年前的一些文案的时候,还是会觉得看不腻,这些文字,不会如流行时尚一样过时,角度的新奇,文笔的跳跃,是申请顾问老师与学生共同的心血之作。

 

历年来,但凡我有学生用过的角度,我就坚决废弃不用。这个标准虽然严苛,毕竟有的学生经历还真的相似,但是这样的标准,可以培养我对于学生细微差别的敏感度。我从来不认为,一个角度可以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哪怕她们之间不同学校,哪怕她们不是同一年入学,我都坚持这个要求。一个懒惰的申请顾问,怎么可能是好的申请顾问。

 

如果家长带孩子去找申请顾问,可以不用着急看那些录取名单,而可以请求看看申请文案,体会一下到底学生最后的风格能不能独特。如果家长英文不行,学生总是会的吧!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一个有实力的申请顾问公司,一定能提供丰富的样本让家长放心。

 

申请秘籍之三,在于一个“细”字。

整个申请系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吹牛就能做好的系统。申请大体系,和各个学校申请文章,每年都有大量的变化。这些信息,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申请顾问进行跟踪。表格填写的措辞如何样搭配变化,也非常有讲究的。这些细微的东西,虽然看起来不重要,但是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个填表的时候都出了文法错误,或者是措辞生硬的学生,如何让申请官再有兴趣去看文章?就如同一个隐隐在腋下透出汗渍的美女,如何让人再去欣赏她沉鱼落雁的美貌呢?

 

这个细如何保证?应该就是要求申请顾问公司配备一个专门跟踪自己学生的顾问。并且这个顾问老师不能带太多学生。一旦超过十个,往往顾问老师就没有那么多精力一一在短时间内跟进了。

 

以上的“诚”“新”“细”,三个字,是我多年体会,个人浅见。在一个英文世界里,想拿到那张心仪的录取通知单,申请确实需要一个与孩子能共同作战的引路人。家长如果心焦,急病乱投医,是大忌讳。找申请顾问,如同交朋友,应该用心去体会,而不应该盲目跟风。毕竟,市场上顾问专家很多,而你的孩子的机会,只有一次。家长如果能找到一个申请顾问公司,有法国人一样浪漫的创意,有德国人一样严谨的时间观念不耽误进度,有日本人一样的细致的表格填写态度,然后自己有意大利人一样不在意输赢的态度,那么就是完美了。


——首发于温哥华《高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