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女儿, 你养对了嘛? -简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个思维方式死角

发布时间:2015-11-05

其实考好大学不是考孩子,也在考家长。家长会不会教育孩子,是孩子最后能否上好大学的重要环节。有的家长会说:那我已经尽力了。的确,有很多妈妈为了孩子的教育,忍受着与国内先生的分离,忍受着语言弱势,忍辱负重,“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但是,教育不是光凭牺牲就可以成功的。在很多时候,“尽力”反而是“好心做坏事”。 


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不太富裕。我们努力承担工作压力,实现了自己小时候没有享受到的物质上的富裕。但出于弥补心理,到了自己养儿育女时候,往往不忍心给他们苦头。“妈妈小时候巧克力没有吃够,所以女儿的吃方面一定想啥就买啥”,“妈妈小时候没学过琴,所以女儿应该有一门或以上的才艺”。。。。


一门心思,都是“给”“给”“给”。只敢付出,不敢索取。最后竟然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女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妈妈战战兢兢,都不敢反抗。甚至有些出现“害怕”女儿,像供养一尊佛像一样,供养着女儿。最奇特的是,这样的现象,还不是少数。前来咨询的有的妈妈,摇头叹气,“谈女色变”。


我只能说:反了。


教育是一门特别的艺术,“富养女”是非常正确的,但富养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时间上的富足。母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时间都给不了,怎么沟通?妈妈看手机,孩子出交通事故的已经不止一例两例。更多的,是母女各捧着各自的“爱疯”, 沉浸在各自的精神世界里。其实很简单:冬天来了,可以创造一点温馨的夜晚,开着暖暖的壁炉,在甜点或者温暖的咖啡氛围里,妈妈聊一聊女儿小时候的成长的故事。有些事情,是需要时间来磨的。我们为什么情愿去追“琅琊榜”,连天带夜地看胡歌这一个陌生的帅哥,也不愿意给身边孩子一个小时呢?


第二点,是语言沟通上的富足。在一起,有话聊,这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在温哥华的妈妈们出国前都基本上都带了个“xxx长”的头衔,但来后,毕竟是另一个水土,任务又是带孩子,因此普遍也许气焰就矮了一截。在孩子眼中,就是成天洗锅涮盆,蓬头垢面的家庭妇女。妈妈其实没有必要这样的,丰富自己的世界,安排好时间,过得不要那么单调,自然而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快乐了,就愿意与女儿聊,与世界不至于脱节。为什么不给自己也打扮一下呢?为什么不给女儿买衣服的同时,也问问女儿眼光,让女儿打扮妈妈呢?


最后一点,是让女儿的“孝顺银行”余额富足。索取,让女儿习惯于做家务,让女儿学会关心人,这不应该成为可望不可即的目标,而应该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这里的妈妈最常见的一个心态就是“让孩子学习,我反正是一天没事干的人,家务我就包揽了吧!”但是往往这样宠溺中的孩子,既不学习,也不干家务。妈妈也许会说,那我也认了。但是事实是,坏处远远不止于此。从小不做事情的坏处,等于妈妈变相剥夺了女儿回报的机会,怎么培养“感恩的心”?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育,在很多时候,从妈妈这里就已经开始错了。我们做老师做“接盘侠”,希望接到的孩子不需要多聪明,但一定要能吃苦。这种吃苦精神如果没有,学生是很难出高分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有的家长为了高分,反而走了弯路。“品学兼优”上好大学的孩子我也见了不少,背后都有一个智慧的、知道偷懒、知道使唤孩子、敢于不把孩子供上佛像台的妈妈。

                   

---供稿人:博美前程教育集团温哥华教学点负责人沈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