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Pan J.W-达特茅斯学院

发布时间:2015-06-10


学生档案

学生姓名: Pan J.W

录取学校; 达特茅斯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




小潘,祖籍黑龙江哈尔滨人,来加时间3年有余。和许多温哥华的小孩比,她的眼里多了一份少年老成的锐气,这可能得益于她幼年的颠簸的生活。在自己的前途学习等问题上,小潘很少让父母操心,记得她以全额奖学金被达特茅斯学院录取时候,她很兴奋地告诉她的爸爸,她爸爸说了一句足以让天下父母伤心欲绝的话:你这个什么茅斯是什么学校啊?小潘告诉我的这个插曲的时候,我立即想起了博美的另一个学子Tao,他从多伦多大学成功得转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时候,他的爸爸逢人就说我儿子进了常春藤大学,后来有知情者告诉他说你儿子进的是常春藤哪一所大学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常春藤大学是不存在的,只是8所名校的一个总称。我想看到这里,家长多会发点感慨: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省心啊?

小潘的父母在她的学习上从来就没有操心过,我有时候问她:你父母希望你上哪所大学?她总是回答:他们不管,只要我喜欢就好。这也是我常常告诉父母,从小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小时候的习惯没有养成,长大后就必然要靠父母一步步去推。这样,孩子会逆反,大人也很累。

不得不承认,小潘是靠她的难得的优异学习成绩来打动达特茅斯的。她的在校成绩除了英文外,剩下的几乎都是9899100分。虽然家境不富裕,她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学习乐器和培养才艺,但是这也许正是吸引招生官的一个亮点。这几年,招生官看了太多了钢琴10级、会各种乐器以及舞蹈小王子小天后了,一个没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反而让招生官多了一份怜爱。在达特茅斯的前招生主任及现任招生助理的一些文章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对贫寒学子的偏爱。

之所以给小潘的Early报达特茅斯学院,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小潘一再和我强调奖学金对她的重要性。当时我也和她充分沟通了是否可以申请Yaleearly action,但我权衡再三,还是希望小潘能够early就能全额FA进入一所理想大学,所以最后还是给她选择了达特茅斯这样一所相对比较safe的学校。当然,小潘最后如愿以偿。记得她给我报喜的时候,她的周围挤满了她的同学,我在听筒里听到了一阵阵尖叫声。事实上,小潘所在的中学是Burnaby的一家新开没几年的中学,她应该是他们学校第一个进入常春藤的学生。

Common的六选一文章,小潘一开始自己写的一篇一个稍微带有哲理的文章,我看了第一段就建议要重写。我记不得是什么内容,反正第一段里有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然后开始大发感慨。我一贯反对学生写太深奥内容的文章,人家招生办的人会更喜欢从文章中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你的爱好,你生活的激情所在,你的生活,你的成长,说到底,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你是这样的人。在前50的大学里,除了芝加哥大学会喜欢脑子有点异于常人的学生,大部分学校还是希望你文章里展示出更多关于你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故事。人家每天要看那么多的文章,你再和他谈点什么费尔巴哈什么的,远远不如来点轻松点东西让人会心一笑更让人印象深刻,也更有人情味。

小潘是个脑子转的很快的人,后来经过启发,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这些年在不同城市间流浪的故事。可以说,我看了第一稿后我就被打动了。小时候,小潘父母远在广东工作,幼年的小潘随着爷爷奶奶生活,从6岁那年,她开始到了广东随父母生活,然后随父母的工作调动而去了不同的城市,直到几年前随父母来加拿大。因为是她亲身经历过,所以小潘写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初到广州时候,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流鼻血的故事让我特别感动。事实上,通过这篇文章,一方面向招生官展示了自己的贫寒家境,一方面也是从侧面为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有那么多的音乐舞蹈和才艺特长,更重要的是,也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而这些都是大学招生官最为看重的品格。

 我想说的是,许多父母都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别人家孩子学什么我的孩子就要学什么,而小潘的故事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让孩子做他自己。大学招生官也是人,他们也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相对于一个孩子是否well-rounded(全面),他们更关心的事他们这一届找来的学生的studentbody即整个group是不是well-rounded的。向大学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吧,这总比要去整天琢磨一所大学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更有效,因为,大学不可能招来的一届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否则,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校园文化多样性(diversity)该如何体现呢?大学为什么要录取一个学生为什么要拒绝一个学生,可以套用一句歌词来说就是: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